如何避免孩子思考過程中的失誤

  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早就指出,小學兒童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,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,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,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,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。小學生思維發(fā)展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。不同科目、不同知識塊層面的發(fā)展并不平衡,只有到中高年級,孩子才學會分辨主次、本質與非本質,才會自覺主動地調節(jié)、檢查或論證自己的思維過程,才會出現思維發(fā)展的一個質的飛躍。

  有一名學生做數學題時經常出錯,老師深入了解后發(fā)現,他在做題時思維的速度大大超過手寫的速度。腦子里想的是后幾步,卻寫到前面幾步的結果上,有時還重疊在一起,因此經常出錯。這是手腦步調不一致導致的粗心,可能是思維敏捷而手動跟不上,也可能是思維粗略而書寫詳盡的差別,這就需要訓練學生在保證思考速度的前提下,細化腦子中的思維步驟、加快手中書寫的速度。

  在數學中,有時需要通過加強口算訓練以及簡單應用題的思路訓練,來消除孩子在解題過程中的粗心。因為孩子對新舊知識的聯系點、新知識的生長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并不清楚,不了解各種計算公式或法則的推導形成過程,沒有經過一題多變、一題多解、改條件或問題等變式的訓練,他們思維的靈活性、深刻性、敏捷性等品質還不夠發(fā)達,粗心自然少不了。

 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思維過程中常見的怪現象——“思維定勢”?!督逃睦韺W>指出: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(tài)或傾向性,決定著同類后續(xù)心理活動的趨勢。由于小學生對細微變化缺乏很強的觀察、判斷能力,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,知識之間會產生遷移,更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錯誤。如先前學習“干”字,稍后學習“于”字,往往會由于前一個字的定勢,而使前后兩個字區(qū)分不清,把字寫錯。

  孩子在計算中思維定勢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舊法則干擾新法則,即用習慣的方法去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,而產生“累積性錯誤”。如整數加法的法則是“數位對齊、個位算起”,學生在計算小數加法時卻將末位對齊。又如在計算290÷29=10、460÷46=10這些口算題后,接著計算380-38時,由于思維定勢學生往往會把減法錯算成除法,即380÷38=10。還有些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:1÷0.1=0.1,究其原因,便是“任何數除以1都得原數”的思維定勢。

  老師或家長有時會責怪孩子總是做錯“講了好幾遍的題”,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從大人解題的思維過程中受到影響、得到啟發(fā),還沒能很好地掌握解題的一般方法。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也就是說只知道要這樣算,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,有時他們只能對著例題直接模仿或瞎猜亂碰,根本不明就里,這就造成了當遇到綜合性強、難度稍大的題目時,他們就找不到突破點、側重點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回答您!